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职业教育 > 教育与体育大类 > 教育类

陈志文:从择校看基础教育治理失误

时间:08-02来源:作者:点击数:

新东方最新财报也显示,其传统的主营业务,托福等留学培训已经退居二线,中小学培训已经占50%以上的收入。作者提供

美国著名记者爱德华记录了旧金山最好的公立学校惠妮中学一名高三女生的一天。作者提供

包括择校在内的不少教育问题是中国社会的顽疾,相关部门殚精竭虑,让我国的教育改革与教育治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一些治理与改革措施显然走了弯路。一些措施则基本无法解决我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出现越改越乱的窘境。出现这一系列问题,核心原因是照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理论与措施,没有结合我国的国情与文化,让一些教育改革走进了死胡同。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在八一学校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改革需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的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我们有必要以择校为例,仔细检讨基础教育治理上的方向性问题——

只有钱可以择校凸显择校治理政策的荒诞与尴尬,也反映了近年教育治理上的方向性失误

今年年初,北京一间只有11平方米的破败老房子,因为是著名的北京实验二小的学区房,以530万元高价卖出,一平方米46多万元的单价,创造了北京房价的新纪录。随后,相关政府部门辟谣,证明此事为炒作。但抹不去学区房的价格扭曲。

几乎与此同时,教育部发文,明确2016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要“科学划片”,改单校划片为多校划片,对执行多年的严格按户籍学区入学政策做了明显的回调。

“学区房”这个词在近5年的中国异常火爆,价格飞涨,都源于多年前对择校治理上的一个基本政策:坚决取缔各种测试等以成绩选择的其他渠道,严格按户籍、学区走,以确保公平。这一政策的出台背景我不熟悉,但择校治理政策显然是照搬了美国在公办学校择校治理上的主要做法:不让择校,确保公平。

然而,表面上不让一个人择校,不让用钱用权择校,实际上给择校开了一个大大的门:用房择校,也就是用钱择校。严格按学生所在户籍与学区入学的结果,必然制造另外一个尴尬局面:学区房价格暴涨。这显然是另一种不公平,既强化了阶层的划分,也带来房地产市场的扭曲——不可避免地受到舆论的苛责、批判。

面对择校、负担,教育部门殚精竭虑,采取了很多措施,甚至是狠手,试图改变这些焦点难点问题。应该承认,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教训也不少,一些政策出现了方向性问题,最后不得不回调,择校治理只是其中一例。这些值得商榷的政策,大多都是盲目学习照搬西方的教育治理措施,或者是一味强调理论正确、道义正确而导致的。这也是最近几年教育治理上最大的方向性问题。

方便获取更多学习、工作、生活信息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城东书院 微信服务号城东书院 微信订阅号
上一篇:网络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研究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