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5年,中国经济的几个关键目标和指标

时间:03-22来源:作者:点击数:

阅读目录(Content)

回到顶部(go to top)

一、举国体制大背景下的商业逻辑

在中国做投资或者选择职业赛道,一定要认清一个大背景,即我国是一个举国体制驱动的经济体制。从商业的角度看,举国体制不一定是全民上阵做同样的动作,有时候它是一种方向指引,能够帮个人消除干扰选项。

看清巨大的共识,能让整个市场、不同行业、资本和个人都弄明白,这个经济体里的主流力量在往什么方向上使劲儿,在先拱哪一件事。你如果顺应方向做选择,你遇到的阻力就会小,胜率就会大。

回到顶部(go to top)

二、2035年远景目标

首先,我们2035年最重要的远景目标是,中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什么水平呢?

这么说的,如果到2035年中国的人均GDP将达到20.6万元,约合3万美元,就算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还有一种测算方式是国际通用的,拿美国来做参照。世界银行等几个组织有一个共识,在2018年的时候,成为发达经济体的门槛是人均GDP达到美国的28.4%。按照中国的情况,要是到2035年中国人口14亿左右,美国是3.6亿。中国人均GDP能达到美国的30%的话,那也可以算初步进入发达经济体阵列了。

中国关于2035年的远景目标还有一些展开描述,也很重要,其中有一些跟经济强相关的,我们也列一下: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3万美元,或者人均GDP达到美国的30%。
  • 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人数从4亿扩大到8、9亿。
  • 基本公共服务要实现均等化。
  •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列举完这几个描述,自然就衍生出两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共同富裕和生活水平差距缩小,要靠什么来体现?答案显然是消费。
  • 第二个问题:中国2019年人均GDP就到1万美元了。要是2035年增长到3万美元,那消费能力会上涨多少?只翻一倍,最少的。

我们可以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当作观察消费能力变化的指标。2020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接近40万亿。那到2035年翻一倍的话,就是80万亿。

也就是说,到2035年,中国的消费市场,至少有80万亿的空间。你要是做消费品或者生活服务行业的,这个数字对你就很重要了。

这是中国2035年的远景目标。

回到顶部(go to top)

三、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我们把目光收回来,看最近五年。十四五期间,也就是2021-2025年期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里,有这么几个: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提高到65%。——2020年是60.6%,等于5年内城镇化率要再提高近5个点。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这就是高质量发展里的高质量部分。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7.8%增长到10%。——数字经济依然是国家重点鼓励和发展的行业,只是发展方式需要进行优化。
  •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2020年是5.2%。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这也是在说钱不能集中在头部精英手里,这个要求对消费会有巨大的刺激作用。更大的消费空间会在中低收入人群向中等收入人群的升级过程中打开。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现在是10.8年。你看这个数字就知道了,中国这两年推行的教育改革并不是要减少民众的受教育年限,反而是要增加它。
  •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这个怎么做呢?这1岁总不能都从病房里抢回来,所以医疗体系的重心会从治疗转向保健。
  •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让老乡有钱可挣,让老乡有钱可花,过上美好生活,这也是蕴含了大机会的历史进程。

回到顶部(go to top)

四、教育领域十四五规划

前面说了,到202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从小学起算,11.3年相当于读完高二,进入高三了。

中国在2020年的这个数据还是10.8年,但这几年,中国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了13.8年,也就是说,新增工作者平均来讲都已经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了。所以10.8怎么提高到11.3?靠的就是不断加大劳动年龄人口里的大学毕业生的比例。

具体怎么做呢?教育部有一个三方面推进计划:

  • 第一,到2025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力争提升到60%。——这是要从2020年的54.4%往上推。
  • 第二,义务教育要做到优质均衡,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怎么个大力发展法?紧跟时事,不断地调整和新设专业。翻一翻最新一版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里面新增了很多特别潮的专业: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智能光电制造技术、婴幼儿托管、智慧养老服务管理、冰雪运动管理这些专业,都已经加进去了。
  • 第三,不断提高存量劳动者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努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现在很多瞄准终身学习和成人教育的公司,就是瞄准了这个赛道

回到顶部(go to top)

五、交通运输部的十四五规划

交通运输部在2021年11月18日印发了一份《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这份规划说,2021到2025年期间要加快构建「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 所谓的全国123出行交通圈,指的是出行服务能做到让都市圈的人1小时完成通勤,在城市群之间2小时完成通达,在全国范围内的主要城市3小时能够覆盖。
  • 所谓的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指的是货物在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这可是很厉害的目标,它对应的是交通和物流行业的巨大机会,也可能对产业转移甚至你选择居住城市都会有影响。

回到顶部(go to top)

六、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0年国务院发布过一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里面分两步规划了中国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万亿规模的产业,所以我们把它的目标也专门列一列。

这份产业规划说,到2025年:

  • 纯电动乘用车的新车平均电耗要降到12千瓦时/百公里。
  • 新能源汽车的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什么概念呢?要是到2025年每年能卖出3200万辆新车,新能源汽车就可以卖出640万辆。在2020年,这个比例还只有5.4%,但2021年的前10个月,就已经拉高到13.2%了。

根据《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到2025年,上海本地的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要超过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35%以上。有了这个目标,你肯定就清楚了,特斯拉的上海工厂是上海产业布局里的一枚关键棋子。只要不犯大错,这几年它会过得很舒服。

那到2035年,也就是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那一年,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会是什么样呢?

  • 纯电动汽车要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我们翻译一下这句话,如果主流指的是占比50%,那一年可能有2000万辆。
  • 公共领域用车要全面电动化。
  • 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什么燃料呢?目前最能够收获人心的是氢燃料。北京前段时间就说了,要在2023年以前,培育3-5家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力争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建成加氢站37座,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累计产值突破要达到85亿元。这还只是北京一个城市。
  • 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什么概念?就是智能驾驶里现在说的L4、L5水平,无人驾驶到2035年应该在你身边比比皆是了。

这就是中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划。

回到顶部(go to top)

七、碳中和产业发展规划

总目标加棒

中国关于碳中和总目标是,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这个目标你已经听过很多遍了,它在未来40年里,会是中国发展方式的一个关键约束。除此之外,在过去一年里,中国还给自己加了一些附加题:

2021年9月,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讲话的时候承诺说,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同样在9月份,中国也正式接受了《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一份修正案,叫《基加利修正案》,在修正案里承诺也加强减排氢氟碳化物等18种温室气体。按照这份《基加利修正案》的要求,签署国到 2047 年要把氢氟碳化物的生产和消费量减少 85%。氢氟碳化物是什么呢?是一种用在发泡剂、冰箱及空调制冷剂里的物质,有学界认为它推动温室效应的能力远远高于二氧化碳。

全球的气候公约原本有一个原则,叫作「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意思是,阻止全球变暖,大家确实都有责任,但发达国家已经抢先排放了这么多年了,所以先发展和后发展的国家,责任上有区别。我们拿历史上二氧化碳的排放存量来计算,美国才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累计贡献了全球排放「存量」的27%,远高于其他国家。发展中国家虽然后发,也有发展的权利,所以对温室气体的限控义务应该轻一些,同时应该有权从发达国家那里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来推动减排。

这个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按照之前世界各国签订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美国等发达国家将从2019年开始首先减少氢氟碳化物的用量;中国等100多个发展中国家从2024年开始减排;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可以到2028年再减排。

但现在,根据前面说的那份修正案,中国对氢氟碳化物的减排要提前开始。联合国环境署说,中国削减氢氟碳化物的行动,到2050年能为全球降温0.5摄氏度贡献1/3的力量。

这个承诺对中国自己会带来什么影响呢?中国可是生产了全球将近70%的空调的,还有其他很多应用氢氟碳化物的电器,全球大部分的氢氟碳化物也是中国的化工厂在生产。

所以中国这个承诺,显然会影响制冷家电产品的技术方向,和全球制冷剂行业的格局。2020年国家发改委出台过一份文件,叫《关于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推动家电更新消费的实施方案》。为什么要建立体系来回收废旧家电啊?一方面固然也是为了激发新的消费潜力,但另一方面,冰箱、冷柜和空调在使用寿命快到期的时候,尤其容易泄露氢氟碳化合物,有章法的回收,也能部分的减少排放。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你大概率会看到美的格力这样的家电厂商,去下大力气研发不用依靠氢氟碳化物也能制冷的家电产品。

碳达峰:108亿吨

那么等到碳达峰的2030年,中国的排放峰值会到多少呢?中金公司做了一个模型测算,认为这个数值是108亿吨。

美国在2005年就实现了碳达峰,峰值是61亿吨;欧盟成员国更早,在1979年就达到了碳排放峰值,41亿吨。如果中国按照108亿吨这个峰值来行进,比美国和欧盟都要高不少,貌似还有不少排放空间可以用来发展产业。

真的是这样吗?还真不是。中国2020年的排放量就已经是98.99亿吨了。用108亿吨去推算,这十年年均只有不到1%的增量空间。而这不到1%的碳排放增量,却要支撑5%的GDP平均增量,压力很大。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碳达峰峰值远高于欧美,这就会导致我们后半场的碳中和难度更大。欧洲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限制是71年,美国是45年,而中国只有30年。这就相当于一个下楼考试。欧盟要从41米高的楼顶,花7.1分钟下来;美国要从61米高的楼顶花4.5分钟下来;中国却要从108米高的楼顶,花3分钟下来。

很难,但是已经承诺了,而且考试已经开始了。怎么才能做到呢?碳交易要搞起来,社会治理要跟上,清洁能源和碳捕集这类技术和产业的绿色投资也要跟上。所以,下一个请你记住的大指标,是:人民币139万亿元的投资规模。

139万亿

这也是中金公司测算出来的,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所需要的绿色投资的总量。这相当于在未来40年里,平均每年的绿色投资需求要占到中国GDP总量的2%,跟当前的整个信息产业规模差不多了(2020年GDP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8万亿)。

中金公司还做了细化:2030年碳达峰之前的10年,中国每年的投资需求大概是2.2万亿,总共22万亿。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这30年,每年的年化投资需求是3.9万亿。

所以你看,小米在2021年才决定造车,新奥集团研究碳捕集技术,风电和光伏发电行业在过去一两年年都很热闹,都是因为资本和商业玩家们意识到了,碳中和的刚性目标摆在那里,想要实现一定得依赖新技术突破和旧设备升级,这里面有巨大机会。

但是,毕竟10年,30年,108亿吨和139万亿这些指标太远期太宏大了,我们仍然要把它拆成你逐年可以感知的阶段性目标。

2021年:煤炭消费比重56%

我们先来看2021年。

中国在2021年年内,要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并且把煤炭消费比重从2020年的63.22%降至56%以下。

《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稳步推进结构转型。煤炭消费比重稳步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7.3%左右,新增电能替代电量1800亿千瓦时左右,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2.2%左右。

2025年:非化石能源渗透率20%

2025年也有能源目标:到2025年,中国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占比要提升到20%。新型储能要从商业化初期转向规模化发展,「规模化发展」的标准是多少呢?装机规模要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到了2030年,电源侧的储能项目要大力推进;电网侧的储能项目要积极推进;那用户侧的储能呢?用户自行决定,但政府积极支持。所以聪明的储能企业,大概率会先在电源侧和电网侧去找机会,而不是先去打消费者的家庭和车库的主意。

方便获取更多学习、工作、生活信息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城东书院 微信服务号城东书院 微信订阅号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