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中考常考的6大重要改革

时间:05-28来源:作者:点击数:

一、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

2、背景:

(1)战国时期,秦国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

(2)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4、指导思想:法家思想

5、内容:

(1)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上: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3)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

(4)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5)风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6、特点: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重农”和“法治”。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7、意义:

(1)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致后世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2)经济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发展带来生机。

(3)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4)军事上,积极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重掌握了主动权。

8、局限性:

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决定了此次变法的局限,表现为: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③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④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时间:公元477~499年

2、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2)北魏统治者重视学习汉文化,成为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3)北魏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

(4)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3、性质: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4、过程及内容

前期:

(1)时间:公元471~490年

(2)主持:冯太后

(3)重点:建立新制度

(4)措施: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②推行均田制;

③推行新的租调制;

④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后期:

(1)时间:公元490~499年

(2)主持:孝文帝

(3)重点:汉化

(4)措施:①迁都洛阳;②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5、意义:

(1)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鲜卑族柚木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

(2)使北魏进一步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

(3)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隋唐时期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

1、时间:公元1069年。

2、背景:

(1)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2)农民起义和兵变相继爆发,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

(3)要求改革的势力同守旧势力斗争激烈,出现朋党之争,统治阶级矛盾突出。

(4)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5)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主持变法。

3、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4、内容:

(1)理财之法: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2)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

5、失败的原因:

(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

(2)下层官吏没有很好地执行变法的措施,危害了百姓的利益。

(3)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不够公正。

(4)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5)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

(6)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给农民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地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6、意义: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7、局限性:

(1)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2)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8、启示:

(1)改革使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使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四、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时间:1861年

2、背景:

(1)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2)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心思潮涌动。

(4)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3、性质: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

(1)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2)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3)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

5、意义:

(1)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2)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使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6、局限性:

(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报留。

(2)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

(3)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

五、日本明治维新

1、时间:1866~1869年

2、背景:

(1)德川幕府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

(3)西方列强的殖民侵入激化民族矛盾,“黑船事件”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4)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

3、性质:为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而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

4、内容

(1)政治上: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2)经济上: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制,统一征收地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3)文化及生活习俗上:倡导“文明开化”。

(4)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事装备,培养军事人才。

5、意义:

(1)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2)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到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3)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

(4)日本完全废除了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并逐步成为列强。

6、局限性:

(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2)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六、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

2、背景:

(1)清政府的统治腐朽没落。

(2)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遭遇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4)有早期维新思潮作为思想基础,后期康梁维新思想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民智。

3、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4、过程:

(1)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发动“公车上书”。

(2)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鼓吹变法,并组织强学会。

(3)1896年8月,为了宣传变法而制造舆论中心,《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4)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5)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学报》。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

(6)1898年4月,康有为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

(7)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

(8)1898年9月21日,慈禧“临朝训政”,发动了戊戌政变,“戊戌变法”运动失败。戊戌政变后,慈禧将光绪帝囚禁在瀛台,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害。

5、内容:

(1)政治上: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谕令各省督府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

(2)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奖励创新发明;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兴办邮政。

(3)文化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留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立报馆;设立译书局。

(4)军事上:裁汰旧军,编练新军。

6、影响:

(1)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2)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3)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4)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7、局限性:

(1)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并对封建制度寄予希望。

(2)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方便获取更多学习、工作、生活信息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城东书院 微信服务号城东书院 微信订阅号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