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0 认证中的误区

时间:08-05来源:作者:点击数:

正如所有新生事物都有一个逐渐被人理解的过程一样,在推行ISO9000工作中,有时也避免不了被误解。记者日前随’97中国商检口岸行记者采访团,在广西、海南等地一些企业采访时了解到,这些地方ISO9000的推行工作,就是在走出误区中展开的。

ISO9000并非高不可攀

ISO9000系列标准是现代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结晶,按ISO9000系列标准建立的质量体系,能发挥企业质量管理的实际功效,同时也为顾客和第三方认证提供认可。由于ISO9000系列标准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可操作性,自1987年正式发布以来,已被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等同采用,大约10余万家企业获得认证。

ISO9000认证,也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自1992年国家商检局等17个部委联合成立中国出口商品生产质量体系(ISO9000)工作委员会以来,积极组织推动全国的贯标认证工作,将ISO9000系列标准转化为等同采用的GB/T19000国内标准。迄今为止,我国已有2000多家企业获得认证。但这个数字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同时与我国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客观需要也很不适应。

为什么ISO9000认证在我国如此步履蹒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症结在于不少人认为ISO9000高不可攀。广西商检局副局长陈振洪告诉记者:ISO9000实际上是全球通用的质量体系的基础标准,它是企业追求质量的起点,并不局限于经济发达地区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

地处国家重点扶贫县的广西龙胜县龙广滑石粉开发有限公司,自1996年6月按ISO9002建立质量体系并投入运行以来,在市场疲软、特别是出口主要市场东南亚地区出现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不但靠产品质量保住了市场,而且出口滑石块和滑石粉每吨价格上扬4美元,到1997年10月底,这家公司出口块矿石比上年同期增长58.66%,出口微细粉比上年同期增长28.4%。龙广公司推行ISO9000的成功经验说明,ISO9000的推行实施并不一定要求企业素质高、基础好、规模大,关键是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找到自己建立质量体系的基点。

认证不能急功近利

尽管有些企业对ISO9000望而生畏,但更多的企业已积极行动起来。原因很简单,拥有ISO9000证书已成为国际贸易所必须拥有的基本条件。在全国各地,一些企业苦于不能提供客户所要求的ISO9000证书,而与许多国际贸易机会失之交臂。于是乎,少数企业急功近利,想走捷径尽快拿到ISO9000这张通行证。

曾有一家企业找到中国商检的一家认证机构,表示愿意出资30万元对其评审,条件是一个星期内拿到证书。这个条件理所当然地被拒绝了。事实上,就是基础再好的企业,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通过认证。且不说要有人员培训、咨询、预访问、文件审查、现场审查这些外部程序,仅在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体系,最快也得4—5个月,再加上必须进行的两次内部审核记录,全部过程至少也得7—8个月左右的时间。

中国西南评审中心根据他们的经验告诉记者:没有7—8个月时间建立起来的体系,很可能是一个不完善的体系。企业需要合格证书,但更重要的是在认证过程中,找到企业在质量认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真正提高。

证书到手不等于万事大吉

质量体系建立起来了,通过了权威机构的审核,拿到ISO9000证书,只能说是达到一定的水准,并不意味着管理的完善和质量的完美,获得认证的企业也并不是万事大吉。对于企业而言,产品开发的质量系统与生产线的质量系统,是整个工厂质量体系基础之基础。体系再完美,也得靠人去落实,再好的体系如果只停留在口头上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柳州建筑机械厂是国家定点生产预应力机具的最大生产厂家,早在1995年就拿到了ISO9000认证证书。但是这个厂并没有躺在ISO9000证书上睡大觉。两年多来,他们共进行了310次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对体系文件进行4次改版,使体系更加完善。一次,某分厂未按规定要求做好产品包装,总经理吴国森下令给予这个分厂厂长停职的处分。吴国森对记者说:“我就是通过事告诉全厂职工,质量体系文件就是全厂的法律,必须认真执行,不允许不负责任的事情出现。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ISO9000认证不是一次性的,认证通过以后,认证机构每年都要进行一次监督检查。据了解,在1996年第二季度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有3家已经通过认证的企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被暂停认证资格。可见,躺在ISO9000证书上睡大觉最终会害了自己。

方便获取更多学习、工作、生活信息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城东书院 微信服务号城东书院 微信订阅号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