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选择的普世价值

时间:07-02来源:作者:点击数:

     从昔日维新派的“去塞求通”,到今日新闻界的“弘扬主旋律”,传媒从来都在历史的进程中被寄予厚望。同时随着声、光、电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地球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在种族、风俗、习惯、特色越来越大众化的今天,编辑工作者有没有一种普世价值观,能让所有受众的眼球都得到关注和认同,能让所有的道德、伦理、法律和观念都得到认可呢?“普世价值”到底在人们的意识领域存在吗?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呢?是西方鼓吹的贴着普世价值标签的西方自由主义,或赞颂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或把所谓儒家经典中的“圣心王意”“天道性理”奉为“普世价值”?作为编辑工作者,我们的普世价值观又体现在哪里?
     1选择:编辑的重要特征
     编辑总是与传播相生相存的,没有传播就没有编辑,但编辑的形成和发展却大大地提高了传播的效率,并将传播的功能发挥到极致。选择作为编辑的重要特征,对提高效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史记·孔子世家》中曾记载,诗原有“三千余篇”,最后选入《诗经》的只保留“三百五篇”,也就是说90%被舍去,编辑选择在此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在传播学界,最早提出“把关人”或“守门人”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他根据二战中美国为节约开支号召人们食用牛下水的宣传活动发现,家庭主妇在此中起到“把关人”的角色。1950年,传播学家怀特正式把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认为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1]。河南大学张如法教授在《选择:编辑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职责》一文中向我们指出了编辑选择的底蕴:往昔,我们是把“选择”作为编辑工作的一个环节来分析研究的,现在发现,这是失之千里了——从历史的社会的角度,或许能看到点编辑选择的真谛;萧统在编辑《文选》时,他认为自己是“略其芜秽,集其清英”,而在张如法先生的眼中,他应有更深的历史的社会的原因[2]。编辑的选择不光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还要受历史的、社会的包括受众的喜好等影响。而选择更决定了一个编辑的风格、特点甚至成败。编辑好的选择有益于精神文明的建设,而且可为媒体组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并带来经济效益;不良的选择则会导致精神垃圾的出笼,甚至造成黄毒泛滥而危害社会。
      2普世价值的相对性
      什么是普世价值?近年来各大媒体众说纷纭。如果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来说,所谓普世价值,是具有永恒性、普世性的价值,是对所有人都普遍适用的价值。它有三层意义:第一,这种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即不仅适用于个别人、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而且适用于所有的人;第二,这种价值具有普遍的永恒性,不仅适用于一时一地,而且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第三,这种价值要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来表述。这个概念是从绝对和抽象意义上来解释普世价值的。真正的具有普世意义的人类共通的价值观是相对的,具体的。由于普世价值的主体——人、民族、国家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所以普世价值的内涵、内容、作用方式等也是具体的、相对的。那种所谓的“适用于所有人,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的、必然性的”普世价值,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普世价值只能是一种有限度的价值统一[3]。有人或许会说,人们从古至今一直推崇的“真善美”,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提出这种看法的人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民族、国家、阶级、阶层对它们内涵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异的。这种内容上的差异性,无不反映着特定时代、特定族群的独特性。

方便获取更多学习、工作、生活信息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城东书院 微信服务号城东书院 微信订阅号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