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 > 精彩资源

计算机组成原理之存储于IO系统(二)

时间:05-17来源:作者:点击数:

输入输出设备

  • 输入输出设备,并不只是一个设备。大部分的输入输出设备,都有两个组成部分。第一个是它的接口(Interface),第二个才是实际的I/O 设备(Actual I/O Device)。我们的硬件设备并不是直接接入到总线上和 CPU 通信的,而是通过接口,用接口连接到总线上,再通过总线和 CPU 通信。

CPU 是如何控制 I/O 设备的?

  • 无论是内置在主板上的接口,还是集成在设备上的接口,除了三类寄存器之外,还有对应的控制电路。正是通过这个控制电路,CPU 才能通过向这个接口电路板传输信号,来控制实际的硬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IPS 的 CPU 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指令来和 I/O 设备来通信呢?

  • 为了让已经足够复杂的 CPU 尽可能简单,计算机会把 I/O 设备的各个寄存器,以及 I/O 设备内部的内存地址,都映射到主内存地址空间里来。主内存的地址空间里,会给不同的 I/O 设备预留一段一段的内存地址。CPU 想要和这些 I/O 设备通信的时候呢,就往这些地址发送数据。这些地址信息,就是通过地址线来发送的,而对应的数据信息呢,自然就是通过数据线来发送的了。而我们的 I/O 设备呢,就会监控地址线,并且在 CPU 往自己地址发送数据的时候,把对应的数据线里面传输过来的数据,接入到对应的设备里面的寄存器和内存里面来。CPU 无论是向 I/O 设备发送命令、查询状态还是传输数据,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这种方式呢,叫作内存映射IO(Memory-Mapped I/O,简称 MMIO)

理解IO_WAIT

  • 在顺序读取的情况下,无论是 HDD 硬盘还是 SSD 硬盘,性能看起来都是很不错的。不过,等到进行随机读取测试的时候,硬盘的性能才能见了真章。因为在大部分的应用开发场景下,关心的并不是在顺序读写下的数据量,而是每秒钟能够进行输入输出的操作次数,也就是IOPS(每秒输入输出操作的次数)这个核心性能指标。
  • 在 Linux 下,可以通过top命令,查看整个服务器的整体负载。在应用响应慢的时候,我们可以先通过这个指令,来看 CPU 是否在等待 I/O 完成自己的操作。进一步地,可以通过iostat这个命令,来看到各个硬盘这个时候的读写情况。而iotop这个命令,能够帮助我们定位到到底是哪一个进程在进行大量的 I/O 操作。

机械硬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机械硬盘的硬件,主要由盘面、磁头和悬臂三部分组成。数据在盘面上的位置,可以通过磁道、扇区和柱面来定位。实际的一次对于硬盘的访问,需要把盘面旋转到某一个“几何扇区”,对准悬臂的位置。然后,悬臂通过寻道,把磁头放到我们实际要读取的扇区上。受制于机械硬盘的结构,我们对于随机数据的访问速度,就要包含旋转盘面的平均延时移动悬臂的寻道时间。通过这两个时间,我们能计算出机械硬盘的 IOPS。

SSD硬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因为 SSD 硬盘的使用寿命,受限于块的擦除次数,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一个磨损均衡的策略,来管理 SSD 硬盘的各个块的擦除次数。我们通过在逻辑块地址和物理块地址之间,引入 FTL 这个映射层,使得操作系统无需关心物理块的擦写次数,而是由 FTL 里的软件算法,来协调到底每一次写入应该磨损哪一块。
  • 除了磨损均衡之外,操作系统和 SSD 硬件的特性还有一个不匹配的地方。那就是,操作系统在删除数据的时候,并没有真的删除物理层面的数据,而只是修改了 inode 里面的数据。这个“伪删除”,使得 SSD 硬盘在逻辑和物理层面,都没有意识到有些块其实已经被删除了。这就导致在垃圾回收的时候,会浪费很多不必要的读写资源。

DMA

如果我们对于 I/O 的操作,都是由 CPU 发出对应的指令,然后等待 I/O 设备完成操作之后返回,那 CPU 有大量的时间其实都是在等待 I/O 设备完成操作。因此,发明了DMA 技术,也就是直接内存访问(Direct Memory Access)技术,来减少 CPU 等待的时间。

  • DMA 技术就是我们在主板上放一块独立的芯片。在进行内存和 I/O 设备的数据传输的时候,我们不再通过 CPU 来控制数据传输,而直接通过DMA 控制器(DMA Controller,简称 DMAC)。这块芯片,我们可以认为它其实就是一个协处理器(Co-Processor)。
  • DMAC 最有价值的地方体现在,当我们要传输的数据特别大、速度特别快,或者传输的数据特别小、速度特别慢的时候。

总线上的设备呢,其实有两种类型。一种我们称之为主设备(Master),另外一种,我们称之为从设备(Slave)。

  • 想要主动发起数据传输,必须要是一个主设备才可以,CPU 就是主设备。而我们从设备(比如硬盘)只能接受数据传输。所以,如果通过 CPU 来传输数据,要么是 CPU 从 I/O 设备读数据,要么是 CPU 向 I/O 设备写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DMAC ,它既是一个主设备,又是一个从设备。对于 CPU 来说,它是一个从设备;对于硬盘这样的 IO 设备来说呢,它又变成了一个主设备。

没有在内存层面去“复制(Copy)”数据,所以这个方法,也被称之为零拷贝(Zero-Copy)

在我们实际的系统开发过程中,利用好 DMA 的数据传输机制,也可以大幅提升 I/O 的吞吐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Kafka

  • 传统地从硬盘读取数据,然后再通过网卡上向外发送,我们需要进行四次数据传输,其中有两次是发生在内存里的缓冲区和对应的硬件设备之间,我们没法节省掉。但是还有两次,完全是通过 CPU 在内存里面进行数据复制。
  • 在 Kafka 里,通过 Java 的 NIO 里面 FileChannel 的 transferTo 方法调用,我们可以不用把数据复制到我们应用程序的内存里面。通过 DMA 的方式,我们可以把数据从内存缓冲区直接写到网卡的缓冲区里面。在使用了这样的零拷贝的方法之后呢,我们传输同样数据的时间,可以缩减为原来的 1/3,相当于提升了 3 倍的吞吐率。

这也是为什么,Kafka 是目前实时数据传输管道的标准解决方案

海明码

  • 通过在数据中添加多个冗余的校验码位,海明码不仅能够检测到数据中的错误,还能够在只有单个位的数据出错的时候,把错误的一位纠正过来。在理解和计算海明码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不仅原来的数据位可能出错。我们新添加的校验位,一样可能会出现单比特翻转的错误。这也是为什么,7 位数据位用 3 位校验码位是不够的,而需要 4 位校验码位。
  • 实际的海明码编码的过程也并不复杂,我们通过用不同过的校验位,去匹配多个不同的数据组,确保任何一个数据位出错,都会产生一个多个校验码位出错的唯一组合。这样,在出错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反过来找到出错的数据位,并纠正过来。当只有一个校验码位出错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实际出错的是校验码位了。

分布式计算

  • 一台计算机在数据中心里是不够的。因为如果只有一台计算机,我们会遇到三个核心问题。第一个核心问题,叫作垂直扩展和水平扩展的选择问题,第二问题叫作如何保持高可用性(High Availability),第三个问题叫作一致性问题(Consistency)。
  • 单核心的服务器的性能有点不够用了。第一个选择是升级现在这台服务器的硬件,变成 2 个 CPU 核心、7.5G 内存。这样的选择我们称之为垂直扩展(Scale Up)。第二个选择则是我们再租用一台和之前一样的服务器。于是,我们有了 2 台 1 个 CPU 核心、3.75G 内存的服务器。这样的选择我们称之为水平扩展(Scale Out)。
  • 一旦开始采用水平扩展,我们就会面临在软件层面改造的问题了。也就是我们需要开始进行分布式计算了。我们需要引入负载均衡(Load Balancer)这样的组件,来进行流量分配。我们需要拆分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来进行垂直功能的切分。我们也需要不同的应用之间通过消息队列,来进行异步任务的执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归根到底,我们一定要走上水平扩展的路径。一方面是因为垂直扩展不可持续;另一方面,则是只有水平扩展才能保障高可用性。而通过水平扩展保障高可用性,则需要我们做三件事情。第一个是理解可用性是怎么计算的。服务器硬件的损坏只是可能导致可用性损失的因素之一,机房内的电力、散热、交换机、网络线路,都有可能导致可用性损失。而外部的光缆、自然灾害,也都有可能造成我们整个系统的不可用。

任何一台服务器出错了,整个系统就没法用了。这个问题就叫作单点故障问题(Single Point of Failure,SPOF)

  • 解决单点故障问题,第一点就是要移除单点。其实移除单点最典型的场景,在我们水平扩展应用服务器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那就是让两台服务器提供相同的功能,然后通过负载均衡把流量分发到两台不同的服务器去。即使一台服务器挂了,还有一台服务器可以正常提供服务。
方便获取更多学习、工作、生活信息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城东书院 微信服务号城东书院 微信订阅号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